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一个“她”,都闪闪发光!

生活周刊 2022-05-20

生活中她是身体力行的榜样

赛场上她是所向披靡的勇者

讲台上她是循循善诱的领路人

……

今天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我们一起致敬劳动女性



01

“现在是北京时间19点整”


她投身天文事业70载
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
也是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
她就是叶叔华


叶叔华老人出生于1927年
投身我国天文事业
已经整整70年
如今
她依然每天都会
出现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办公室

最初来到徐家汇观象台
(现上海天文台)时
叶叔华做的就是测时的工作
对于自己创造了“北京时间”的说法
叶叔华说并不准确
“不光是我,而是好几个人一起做”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
我国测量时间的精确度
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
叶叔华回忆
“实际上当时是很难的
一方面是没有钱
买不到好的东西
另外当时我们的技术也很差”

从1958年起
徐家汇观象台
着手筹建世界时综合系统
32岁的叶叔华挑起重担
负责这项工作
在庞大的设备面前
身材娇小的叶叔华
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于是她加了一块木板
站在上面跟踪观测恒星
无论寒暑、一丝不苟
叶叔华说:
“一旦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
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从1964年起
我国世界时测量精度
便跃居世界第二
一年后
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
通过国家鉴定
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
“北京时间”
自此沿用至今


02
屠呦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她带领团队发现了
抗疟药物青蒿素
让中国医药拯救了
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她也是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
首位女性科学家

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
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上世纪六十年代
恶性疟疾横行
1969年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
带领科研团队
整理典籍、走访名医
对200多种中草药
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
反复摸索
第191次实验终获成功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
作为抗疟首选方案
正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和屠呦呦对于国家使命的忠诚之心
让世界疟疾感染者免于病痛
重获新生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
“张妈妈”托起大山女孩们的希望和梦想

  她是孩子口中慈爱又严厉的“张妈妈”是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的“燃灯校长”

“只要还有一口气
我就要站在讲台上
倾尽全力、奉献所有
九死亦无悔!”
这是怒放的生命
这是无言的奉献
扎根贫困山区40多年
张桂梅以弱小的身躯
托起了大山女孩们的希望和梦想

为筹款办学
她曾连续几个假期
去云南昆明的街头募捐
她每天5点多第一个来到教学楼
直到深夜学生都已入睡才回到宿舍
长年累月的过度操劳
使她患上了骨瘤、血管瘤
肺气肿等20多种疾病
但她并没有退却……
日复一日
她用平凡的坚守
书写不凡
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这是张桂梅肖像。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有人不解
没有子女
没有财产
张桂梅如此拼命图的是什么
用她自己的话说
当听到学生
大学毕业后
能为社会作贡献时
她觉得值了
教书育人的朴素心愿
正是支撑她坚持到底的不竭动力
豁出命来也要
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张桂梅的故事
正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
在前行的路上
坚守初心、照亮他人


04
“她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如何赢得女足亚洲杯”

2月6日
亚洲杯夺冠之后
中国女足的姑娘们
抛起了她们的主帅
水庆霞
 


提到水庆霞
往往第一个头衔就是
“中国黄金一代球员”
作为和孙雯、刘爱玲
温丽蓉、孙庆梅
一起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
拿到女足银牌的主力

参加第六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的中国女子足球队运动员:水庆霞(1986年12月22日发)。新华社记者刘玉生摄

水庆霞
其实还是女足队员中
最早一批留洋的成员之一
1990年代
水庆霞曾两次东渡日本踢球
1992年
26岁的水庆霞
前往日本普利马俱乐部踢球
并成为该队主力

次年2月
因在一场和男子队伍
对抗的教学比赛中
不幸严重骨折
水庆霞才回到了国内
当时
医生为她做了
钢钉内固定的手术
因为实在太忙
腿里留下的钢钉
直到7年后才被取出

因为有做球员时
“留洋取经”的经历
2022年
她作为中国女足总教练
带领女足姑娘们
重登亚洲之巅
赢得了中国女足
阔别了16年的亚洲杯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
水指导说
“并非说拿到冠军后
前路就会一帆风顺
在训练中仍会有很多问题
下一步将借助此次夺冠
对队员的心理和战术
再进行细化和提高” 


“中国女足黄金一代球员”
“最懂如何赢得亚洲杯的人”
再到“更懂如何赢得下一场比赛的人”
水庆霞就是这样
步履不停
一路奔跑在绿茵场上……


05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

王亚平曾被称为“樱桃女孩”因为她的家乡是一个漫山遍野种满樱桃树的小村庄1980年1月她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樱桃

初中毕业家里人希望她读中专不愿放弃大学梦的她背着家人报考了高中这次选择让她在高考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我国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她毅然抓住了这次机会

进入飞行学院后她经受住了一次次拉练游泳、跳伞等特殊训练的考验成为正式的飞行员后她一次次临危受命驾机执行过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部队战备演习等重大任务
23岁那年电视机里杨利伟飞向太空的激动一刻让她的梦想也从飞行梦变成了航天梦

2010年王亚平经过严格体检和评估成为预备航天员中的一员航天员的训练强度和严苛程度远远大于飞行员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难,心脏跳动面部扭曲变形甚至连眼泪都甩了出来

成为航天员光有梦想是不够的航天员的生活和她预想的很不一样不仅要学习海量的知识还要进行无数超越身体极限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一次训练4、5个小时打底出水后,端不稳碗夹不住菜,累到虚脱那都是家常便饭

“每练完一次技术上又进步了离梦想又近了一步”每次水下训练结束后她都觉得很有成就感稍作休息后她又去跑步机上边锻炼边回顾整个训练过程,总结经验
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出舱训练
太空并不会对女性更温柔她也用实力证明在太空里巾帼不让须眉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对我来说航天员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而且是我热爱的一项事业”王亚平这么说这份热爱给予她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她不断向前

2013年6月王亚平被选定为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一起登上了太空随着神舟十号冲入云霄她在太空进行了一场世界上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受众最多的太空授课直播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2013年6月20日10时,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
而这次再度问鼎苍穹她又多了很多“首个”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次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在出征前发了一条朋友圈:出差半年
2021年12月9日“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再一次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她表示“作为人大代表能够在太空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上履职我倍感骄傲很自豪!”

06“四朝元老”圆梦冬奥
徐梦桃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
的世界头号选手
也是女子最高分记录保持者
拥有27个世界冠军
是世界杯历史上
个人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
她以完美一跳收获冠军


徐梦桃最大的梦想
就是在冬奥的赛场上
升起五星红旗
但之前三战冬奥的梦桃
都遗憾与金牌擦身而过
用梦桃自己的话说
“其他的冠军都拿过了
就差一枚奥运金牌!”
 


出征北京冬奥会
是徐梦桃第四次参加冬奥会
回首前三届
她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考验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
最大的特点就是偶然性极大
天气、风速,任何一个因素
都有可能改变结果

面临2022年北京冬奥会
在家门口的比赛
梦想激励着她重新回到了训练场
从摔倒处站起
开始了更加刻苦的训练
在教练都穿上了羽绒服的深秋
她还一次次从6层楼高度
跳入冰冷刺骨的池水

这也不过是梦桃平时训练的日常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
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极限运动
动作难度越大
就意味着受伤的风险也越大


90年出生的梦桃
已经是32岁的老将
她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27年
也是与伤病顽强斗争的27年
 在追梦的道路上
徐梦桃先后经历了
四次膝部手术
一双膝盖伤痕累累
几乎每一次重伤
都可以让她选择退役
很难想象
一向脸上挂满笑容的徐梦桃
竟然遭遇过如此之多的伤病
但徐梦桃并没有
向命运低头
伤痛缠身依然负伤前行
伤痛、压力和委屈都没能击垮她


让我们致敬这位为祖国争光的老将
徐梦桃用不屈不挠的斗志
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大满贯
写下了圆满的结局
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07
“不能少了我们女兵的一份力”

“带着五彩梦,从军走天涯
女儿十七八,集合在阳光下
走进风和雨,走过冬和夏……”
一首《女兵谣》
唱出了女兵的英姿飒爽
也唱出了她们的别样青春

这是新疆军区某团卫生连
女兵班长赵亚敏
最喜欢的一首歌
正在雪域高原驻训的她
尽管嘴唇干裂
她却时不时哼着这个调
她说:“在艰苦的环境中
这首歌总能给我带来力量”


今年
赵亚敏带领女兵班主动请缨
跟随团队奔赴高原驻训

到达宿营地域后
女兵班接到的任务是
“归拢好自己的物资就行了”
赵亚敏却带着女兵加入到了
卸物资、搭帐篷、设伪装等工作中
她说:“作为连队一份子
不能少了我们女兵的一份力”

 
经过短暂的调整适应
她们很快就投入到了练兵备战中
战场救护、班协同……
她们奋战的身姿
成了高原上一道靓丽风景线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不握眉笔握钢枪
坚守在风雪高原
风沙成了她们的“面膜”
满身的泥土
成了她们的“护肤品”


在高原上
她们每周都要进行巡诊
即便是脚上磨了泡也照样坚持
每次和家人联系
泪水在眼睛里打转
却没说一句苦和累


坚守在高原的她们
不仅苦练本领、做好本职
还积极发挥自身特长
为战友带去欢声笑语
她们战严寒、抗缺氧的
每一个身影、每一次努力
都化作最美音符
让《女兵谣》这首歌更加动听……


08


不被定义

无关年龄和职业

每一个“她”都闪闪发光


向了不起的她们致敬

祝福所有女性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综合: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新华每日电讯、我们的太空、喀喇昆仑卫士、人民日报等
编辑:魏文娟
审稿:梁文静

往期回顾

央视点赞!90后清华女博士火遍全网,她的经历,电影都不敢这么拍!

女生身上的这些部位,越美丽越危险

新晋顶流上班啦!从麋鹿到饺子再到灯笼……雪容融这样诞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